科學論文用于與其他科學家分享自己的原創性研究工作,或用于綜述他人的研究。因此,它們對現代科學的發展至關重要,因為在現代科學的發展中,一位科學家的工作是建立在其他科學家的工作基礎上。為了實現其目標,論文必須旨在提供信息,而不是給人留下深刻印象。它們必須具有高度的可讀性——清晰,準確和簡潔。如果論文是有用的,而不是神秘或以自我為中心的,則更有可能被其他科學家引用。
科學論文通常有兩類受眾:
第一類是審稿人,他們幫助期刊編輯決定論文是否適合發表。
第二類是期刊讀者,他們可能對論文所涉及的主題或多或少有些了解。
要想被審稿人接受并被讀者引用,論文所要做的不只是簡單地按時間順序描述研究工作。相反,它們必須讓讀者相信所介紹的研究是重要的、有效的,并且與同一領域的其他科學家相關。
為此,它們必須強調工作的動機和工作成果,并且必須包含足夠的證據來確定這一成果的有效性。
報道實驗工作的論文通常按時間順序分為五個部分:首先是引言;然后是方法、結果、討論(這三部分共同構成了論文的主體);最后是結論。
引言部分用于闡明所介紹的研究工作的動機,并為讀者準備論文的結構。
方法部分用來提供足夠的細節,以便其他科學家重現論文中提出的實驗。在一些期刊中,這些信息被放在附錄中,因為這并不是大多數讀者想要首先了解的內容。
結果和討論部分分別介紹和討論研究結果。然而,這兩部分通常被合并為一個部分,因為讀者很少能在沒有附帶解釋的情況下單獨理解結果。讀者們需要被告知結果的含義。
結論部分通過在比討論更高的抽象層次上對研究發現進行解釋,并將這些研究發現與引言中所述的動機聯系起來。
如果是要報道與實驗研究不同的其它研究,如新方法或新技術,通常在正文中有包含不同主題的章節,但它們也包括上述相同的“引言”和“結論”部分。
雖然上述(兩種類型的)結構反映了大多數研究項目的進程,但有效的論文通常會以至少三種方式打破時間順序,按照讀者最可能想要閱讀的順序來介紹其內容。
首先,它們在位于引言之前的摘要中會總結工作的動機和成果。從某種意義上說,它們在提供完整的故事之前會簡短地揭示故事的開頭和結尾。
其次,它們會將正文中比較詳細、不那么重要的部分移到論文的最后,放在一個或多個附錄中,這樣這些部分就不會妨礙讀者的閱讀。
最后,它們將以證明定理的方式來安排主文部分的內容,首先說明讀者必須記住的內容(例如,作為段落的第一句話),然后提出證據來支持這一聲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