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暑是夏季最后一個節氣,大暑正值中伏前后,全國大部分地區進入一年中最熱的時期,太陽到達黃經120°,是喜熱作物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。俗話說“小暑不算熱,大暑三伏天”。在我國的很多地區,大暑經常會出現40℃的高溫天氣。
面對酷暑,古人紛紛想法子避暑。唐代詩人元結為避暑,喜歡登高迎風。他的《登殊亭作》詩前四句云:“時節方大暑,試來登殊亭。憑軒未及息,忽若秋氣生。”亭樓上有涼風,是古人避暑的好去處;如果能再遇一二友朋,登樓而飲,談笑風生,那就更妙了。所以元結接下又寫道:“主人既多閑,有酒共我傾。坐中不相異,豈恨醉與醒。”
北宋文學家張耒在大暑天閉門不出,爬上閣樓乘涼。他在《和晁應之大暑書事》一詩中寫道 :“蓬門久閉謝來車,畏暑尤便小閣虛。”此外,張耒的銷暑方法有與朋友觀游清涼的寺廟,一道飲酒吹牛:“鬢須總白難相笑,觀廟俱閑好并游。只怕樽前夸酒量,一揮百盞不言休。”
南宋名臣鄭剛中則喜歡以竹下獨酌的方式來銷暑:“新竹日以密,竹葉日以繁。參差四窗外,小大皆瑯玕。隆暑方盛氣,勢欲焚山樊。悠然此君子,不容至其間。”在赤熱的大暑天里,在陰涼的竹陰下大碗喝酒,酒醉倒頭便睡,在夢里找到清涼世界。
宋人陳天瑞的銷暑方法最妙:“亭亭松篁邊,小池開菡萏。芬清泥自污,根固波徒撼。終日哦其間,一臥寂百感。”松樹亭亭如蓋,小池開滿荷花,清香陣陣,詩人臥于松陰之下,賞花吟詩,暑氣自然消減大半。
詩人白居易似乎更在乎向內心求“心法”。他在《銷夏》詩中寫道:“何以銷煩暑,端居一院中。眼前無長物,窗下有清風。熱散由心靜,涼生為室空。此時身自得,難更與人同。”所謂“心靜自然涼”,白居易的銷夏“心法”即是端坐放空,做到心靜自得,即可清風自來,熱散而涼生。
今日大暑,不覺間,已是夏季最后一個節氣,走過揮灑汗水的夏,才會迎來碩果累累的秋。
愿你經歷一番苦熱,仍會澄澈地憧憬遠方,覓一方清涼,惜一寸光陰。